【内容摘要:他着重研究明史,以好几个化名撰写文章,还出版过几本通俗型的书,如大孚公司出版的《朱元璋评传》、《南明哀史》,广益书局出版的《中国抗倭史》、《戚继光》等。】
徐梦秋,安徽寿县人,1896年生,自小聪颖,记忆力特别好,用乡里私塾先生的话说,他生来就是“做学问读书的料”。
1922年,徐梦秋怀着“济世救国”之志和弟弟徐梦周离开安徽家乡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,进入设在渔阳里7号的上海大学。这所社会大学为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创办,负责人杨明斋,是山东平度人,早年去东北,后经海参崴去苏俄,在西伯利亚当过劳工组织的工会干部,内战时当过红军中中国支队的翻译,几次见过列宁(Vladimir Lenin),成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上海的骨干,协助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开展工作。上海大学的教员有瞿秋白、沈玄庐、恽代英、陈望道、邵力子等。学生有好几百人。著名的如匡亚明、杨尚昆、刘少奇、贺衷寒、邓文仪、柯庆施、杨之华等。来自安徽的学生似乎特别多,除徐梦秋、徐梦周兄弟外,还有胡允恭、柯庆施,胡宏浪、陶良、王步文、吴云、薛卓汉等。徐梦秋体质不佳,又不喜锻炼,常生些小病,其表现也不引人注目。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,尤喜读中外历史书籍,且喜作笔记和卡片,相当认真。这一点给师生们留下了较深印象。瞿秋白在课堂上就几次表扬过他。1924年,上海大学抽调大批学生去大革命气势正高涨的广东,参加黄埔军校、海军、后勤部、公安局、省政府等部门的工作。名单中有徐梦秋,他因生病,没能与胡允恭等同学一块南下,遂留在上海工作。曾在国民党江苏省(那时上海隶属于江苏)党部教育科工作。
1926年,徐梦秋经彭述之(陈独秀的助手,《向导》主编)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后在周恩来、陈延年领导下,从事过工运工作。
1927年,蒋介石发动“四一二”政变,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、进步人士,乃至国民党左派人士惨遭杀害。徐梦秋隐藏于法租界内,隐姓埋名,因得到王亚樵领导的安徽帮的保护而幸免于难。以后,他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。为谋生计,他化名孟明进入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员和编辑。利用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,徐梦秋读了不少书。他着重研究明史,以好几个化名撰写文章,还出版过几本通俗型的书,如大孚公司出版的《朱元璋评传》、《南明哀史》,广益书局出版的《中国抗倭史》、《戚继光》等。这些书文笔生动、清新,拥有不少读者,特别是青年读者。徐梦秋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起创造社的郁达夫、成仿吾等人的注意。在接触中,成仿吾才知道徐梦秋是自己的同志。经过成的帮助,徐梦秋与中共接上了关系。
1930年秋,徐梦秋奉命离开上海,进入江西苏区搞文化宣传工作。一年后,徐梦秋当上苏区政府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。因工作勤奋,有魄力,1932年,徐梦秋调入红军大学工作,主讲《民国政治史》、《马列主义辩证法》等课。苏振华、刘震、李志民、刘亚楼等红军高级将领都曾听过他授课。毛泽东在征战闲暇与他时有接触,谈论时政、历史,每每谈到深夜。博古(秦邦宪)、洛甫(张闻天)、陆定一等红军领导人与徐梦秋的关系也都不错。
1933年,徐梦秋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,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战役胜利结束后,他曾升任瑞金工农红军学校(又名西施学校,以纪念先烈贺西施将军)政委、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,还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在战争年代,徐梦秋失去左脚,不良于行。到达延安后,他因有残疾,又常生病,就没担任什么具体领导工作,但常去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授课,与丁玲、周扬、成仿吾等文化界人士交往较多,还与他们操办过庆祝徐特立60大寿的活动。徐梦秋还常在延安报刊上发表文史文章。中共对他很爱护,居住的窑洞较好,还为他配备了一名叫王义福的勤务员(王当过红军战士,安徽人,当过红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的警卫员)。当时,胡宗南的十几万大军奉蒋介石密令封锁陕甘宁边区,延安物资供应紧张,缺医少粮。而徐梦秋却享受着相当高的优待,每月能得到一斤猪肉、半斤鸡蛋、两斤黄豆,还获准开小灶。中央卫生部的医生定期上他住所为他检查身体。1936年徐梦秋在延安结婚,妻子李玉南是机关干部,在生活上也担负起照顾残疾丈夫的职责。而李克农、康生、罗瑞卿、徐特立等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也不过如此,甚至还略差点。毛泽东还多次邀徐梦秋、成仿吾上他的住所谈论历史、时政,留他们吃饭,每每谈至深夜。从那时起,徐梦秋就有了“红色历史学家”的称号。对此,他是甚感荣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