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巴南区档案馆展厅内,观众被中央展柜中的一件珍贵纸质档案吸引。“这是我馆的镇馆之宝,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十分感慨。”该馆副馆长黄平说。
档案右侧,写有“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”字迹,残存的纸张上可以辨认出邓希贤(邓小平)、冉钧、周文楷(周贡植)等50余名学生的名字,名字下方是他们的印章。这件1920年的纸质档案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“这件档案赫赫有名,曾多次被中央文献出版社、中央电视台、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所采用。”黄平指着上述档案说。这些青年赴法时,多在20岁上下。其中,邓小平16岁,圆圆的脸庞,机智的神态,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。聂荣臻于1919年赴法,当时也才20岁。
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是谁呢?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,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。”周勇介绍,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后不久,是由蔡元培、吴玉章、李石曾等倡导和发起的。他们希望动员有志青年到法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,图谋科学救国、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。
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“五四”运动的高潮时期兴起,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8月28日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等人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,随后筹建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。“这为重庆等地学子留法创造了条件,提供了组织保障。”周勇说。
在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,四川赴法人数居全国各省首位。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占全川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,共计190人(仅指本籍学生)。其中,巴县的留法学生就超过50人,包括周贡植等;江津县有43人,包括聂荣臻、冉钧等。
2019年7月1日,修缮完成的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暨周贡植故居对外开放,“初心·使命·奋斗——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文物史料展”同时在故居开展。去年,该故居获评“2020年度重庆市文物利用优秀项目”。
展览中,周贡植留法贷款收据、盎特莱蓬号邮轮模型等史料和藏品,立体、生动讲述了邓小平、周贡植等川渝青年以重庆为起点,向西方学习,立志改造中国的故事。